資料處理中,請稍後!

弦樂器「拍賣會 ( Auction ) 的真相」


刊登日期:2008/09/24

       今天所探討的這個主題,可說是本人開始寫「專欄」以來,最「嘔心瀝血」之作,其間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很驚人,在文章裡面更道盡了所有拍賣公司以及琴商的「內幕」。本人一向秉持「陽光化」的經營方式,所以寫這篇文章,對於自己也是一大挑戰。每個字、每個句子都經過鍥而不捨的修改、校對、再校對,希望能得到社會大眾鼓勵的掌聲。

    我在西元1987年第一次踏進位於美國波士頓 ( Boston ) 的Skinner 拍賣公司所舉辦的第一次弦樂器拍賣會 ( 當時我還是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」學生,跟著名小提琴教母 Dorothy Delay學琴。 ) 之後,20年來幾乎從未間斷參加國際上著名的弦樂器拍賣會。那時候我就認識了在Skinner拍賣公司主持樂器部門的Kerry Keane先生 ( 他原先畢業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製琴學校,畢業後也在紐約市Jacques Francais這所名店當過學徒。) ,我看著他從最「基層」一直爬升到今天著名的紐約「佳士德」( Christies ) 公司樂器部門總裁。經過這麼多年,我們已成了稱兄道弟的好朋友,想起來世界真小,也很有趣。

   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弦樂器拍賣市場,英國的蘇富比 ( Sotheby’s )公司,可說是這個業界的「龍頭」,它的樂器部門總裁Tim Ingles和我也相當熟識,他大概是在西元1993年左右進來這家拍賣公司工作的。這些年來,有時他也會私下拿琴和弓來詢問我的opinion ( 鑑定的意見! ),我們可說是「熟得很」的朋友。( 他的太太長得很漂亮,有四個漂亮又可愛的小孩,很令人羨慕。 ) 兩年前,我們公司剛成立時,他還專程來拜訪我們公司呢!對於蘇富比公司的許多政策以及走向,我也時常關心地向他提出建言,表達我對整體市場的看法,同時他也會不吝於時常提供給我許多有關樂器市場最新的寶貴資訊。

     我個人覺得,其實人不需要找機會哄抬自己,尤其以我從小到大奮鬥的過程,發展出我今天的個性,是屬於「一步一腳印」的人;坦白講,國際上弦樂器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,我都是瞭若指掌的;歡迎各位先進到世界各地去做查證和檢驗,Chiun-Teng Cheng ( 敝人的英文名字 ) 多年來,是否已在國際上建立起他自己在弦樂器上的獨到心得以及風格?其實,很多人不曉得Chiun-Teng Cheng就是「我」!兩年前,我們剛回國時,我就決定用自己的名字當做公司招牌,來表達負責任的態度。當時,國內有不少對我並不熟悉的琴商或「鑑定家」,他們都抱持懷疑和不看好的心態,當初絕對想不到我們確實是有功力、底子,「不亂搞、玩真的!」,到目前為止,可說是跌破一堆人的眼鏡。

    我常在想,國際上著名的拍賣會上,為什麼幾乎看不到台灣琴商的參與?但這些前輩不少人也在賣高檔琴啊!大體而言,拍賣會上的東西包羅萬象,確實能夠滿足求知慾高的弦樂愛好者,以及有進取心的琴商們的需求,可說是學習「弦樂鑑定」的最佳場所。所以,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,今天拍賣會對我而言,主要目的已經不是去買東西,而是去溫故知新、學習見識更多的「爛東西!」;次要目的是去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琴商、收藏家等等進行交流。老實講,拍賣會上全部擺出來的三、四百支琴和弓,大概只有5% ~ 10% 是值得注意看的。而且,真正好的東西,在拍賣會上買下來和市價也差不多了 ( 有時候甚至還會比市價高出許多呢! )。當然,看到好的東西,尤其是「Sleeper」( 專家看走眼的寶藏 ),我也會進場搶標。對我而言,這就是參加拍賣會最大的樂趣。

    關於這些拍賣會上琴弓的來源,真正懂這一行的人都知道,這些東西其實有不少是琴商賣不掉,或者是不想要的東西,才決定丟進來 “ 換現金 ” 的! ( 這種事,我以前也做過。 ) 另外,也有少數是從退休的音樂家、業餘收藏者,甚至是從「不肖」的富有後代子孫手裡拿出來拍賣祖產的…等等來源。 今天舉「蘇富比」為例,以它收取的25% 佣金相對而言,已超過許多高檔琴商賣琴的利潤,所以,撥開這層拍賣公司漂亮的外衣,其實他們也都是 ——「琴商」(dealer);何況「蘇富比」和「佳士德」除了定期舉辦拍賣會之外,他們私下也成交了不少樂器交易,這叫做「私下買賣」( private sale )。爲什麼會有「私下買賣」呢 ?因為大家要知道,有些擁有好琴的主人是不願意拿到拍賣會上賣的,private sale通常能讓他們能賣到較好的價錢。雖然如此,有時候他們的要價也貴得離譜;比如上個月,我在英國倫敦,有一家拍賣公司提供三支很好的 Guarnerius del Gesu copy 的法國 J. B. Vuillaume 琴,希望做「私下買賣」,每支琴的要價竟然都高達23萬美元 ( 約740萬新台幣 ),真是令人咋舌!

    除了 「蘇富比」 和「佳士德」 之外,其他重要的拍賣公司,如英國倫敦Bonhams拍賣公司樂器總裁 Philips Scott 和我也很熟,他是蘇格蘭人,講話比較「乾硬」( dry ),但其實人是蠻幽默的「英國紳士」。最近他的太太身體微恙,我還蠻關心的。至於英國、美國、德國和法國其他較小的拍賣會,多年來我也都很「照顧」他們;對我而言,接觸Bonhams和這些較「中小型」的拍賣公司,其實是我比較有興趣的「目標」( Target ),因為他們常看走眼!

    另外,我還要提到Tarisio網路拍賣公司,主持人Chris Reuning自己也是美國琴商,早期他是在紐約州中部一個叫 Ithaca的小城賣樂器,西元1993年才搬到波士頓 ( Boston ),店名是 Reuning & Son Violins。雖然我和他認識多年,然而由於他的眼力有不少爭議,且一個人同時具備「琴商」和「拍賣公司」老闆的身分,角色是有點奇怪!再加上網路拍賣的特性是你不曉得是誰在和你競標,充滿詭異的氣氛。所以,基本上我只會上網去「看看」而已,不太會在網路上買東西。Mr. Reuning 這些年一直對政治充滿興趣,喜歡「做官」,像在今年10月義大利Cremona的展覽會中,就積極爭取當上了主席之類的…。我想人各有志,擁有這些「頭銜」,其實終究上對自己的「加分」,效果畢竟是有限的;如果自己的實力不夠,這樣的「加持」有時甚至會有反效果,我常說,「時間就會證明一切」。所以,「實力」還是最重要的,要不斷謙虛的學習,才會持續的進步。

    傳統上,英國的Sotheby’s、Christies、Bonhams…等,這幾家拍賣公司都集中在兩三天內分別舉行,他們會先各自協調好彼此的時間,以方便從世界各地來的買主在這幾天內就能完成他們的「使命」,而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。通常拍賣會的前四、五天,拍賣公司就會開始公開展示 ( public viewing ) 這些琴和弓,從一開始到結束,其實是蠻緊湊的。不過,我通常都會提前預約去看私人展示 ( private preview ),這是一種給較重要客人的展示,不對外公開,也比較不受打擾。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Christies ( 佳士德公司 ) 最近幾年已取消在英國舉行弦樂器拍賣會,重心轉移到美國紐約舉行。

    接下來,我願意在這裡提出對拍賣會的一些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:

1. 您自己一定要懂,否則會得不償失!拍賣會上確實有時候會有好東西,但值得買的東西約只佔所有的10% 左右;如果沒有把握,千萬不要自己嘗試。我這樣說,並非怕有人和我「競爭」。其實說穿了,拍賣會上的東西,由於我常在世界各地的市場走動,「細節」我們是很清楚的,但是基於商業道德考量,我們不會說出來。尤其是現在的修琴、修弓技術,可以讓您在現場無法馬上辨認清楚,時常在買了之後才後悔。而且拍賣公司通常是「Sold as it is」 ( 賣現貨 ),東西賣掉之後,基本上他們是不負責的。

2. 如果您自己不是很懂,想買,也可以,但要花點錢去諮詢願意幫忙的專家的意見,不要怕被多賺錢!我舉個例子來說,去年在英國的拍賣會場上,我遇到一位自稱是「收藏家」的台灣買主,他是個很喜歡「研究」弓的醫生,也是我的客戶之一。當時他自信心滿滿,自己偷偷的去標到一支法國弓,還沾沾自喜( 因為價錢便宜 )!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那支有問題、曾經修理過的弓,就是被他買去的。其實,我認識那支弓原來的主人。( 在此順便告訴大家,弓如果經過修理後,通常價格會跌掉一半以上;琴的話,則還好。 ) 這件事到目前為止,我一直保持緘默,反正又不是我花的錢。Well,「Silence is gold!」!( 沉默是金! )。

3. 不要太相信拍賣公司的「估價」( estimate ),這是他們的行銷策略之一,通常他們會「故意」把價格寫低,使得不懂行情的人覺得「好便宜喲!」,好引誘您一齊來「搶標」,也讓拍賣會的氣氛熱絡起來;結果造成有些時候,得標的價錢和拍賣公司的「估價」竟然多了好幾倍,建議大家,去之前先做好功課。還有,拍賣公司通常會在拍賣的前一個月,印好極為精緻的目錄 ( catalogue ),這些目錄通常要價也蠻驚人的 ( 約2000元新台幣 ),但對於像我們這種「常客」,則會免費寄給你。目錄裡面有許多彩色的琴弓照片以及簡介,但千萬不要被照的「漂漂亮亮」的琴弓所矇蔽,記得,弦樂器一定要拿在手上看,真假好壞才能一目了然。

    差點忘了告訴大家有關拍賣會的拍賣過程:除了現場參與的人數之外 ( 通常介於50 ~ 100人左右,大家在拍賣會前,都可以去拿一個「號碼牌」。 ),有些人不想曝露自己的身份,會用「電話競標」( Telephone bid ) ; 另外有些人在時間上無法參加,就會預先 「預約留標」( Absentee bid )。舉個例子,比如有一支10萬美元 ( 320萬新台幣 ) 的琴,通常會先從5萬美元開始喊起;5萬5、6萬、6萬5、7萬…,以此類推下去,喊到10萬美元,通常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。所以,大家心裏面要有個底,否則一直在「追高」,萬一被您買到了,後果是會很慘的。以此類推,400樣樂器和弓,基本上只要花4個小時就全部結束了,拍賣的速度是快得驚人。至於付款的方式,通常當天就要「付現取貨」;對有些「常客」,則會給幾天的寬限期,但要全部付清才能拿貨。說到這些拍賣公司的「催繳」部門,「功力」可說是世界一流,讓您一點也無法「遁形」。

      總而言之,我個人覺得拍賣會的確值得參加,我也很鼓勵大家能多多去參與,感受拍賣會上熱鬧的氣氛。有不少琴商總是不斷告訴大家「不要去」、「危險啊」、「會被騙」,但是自己卻出現在會場參與「競標」!( 我想,這不外乎是基於不願意多出一些「競爭對手」的意圖吧! ) 事實上,這只會曝露自己的狹隘心態而已,沒什麼好處。

    最後,我對於本文的「總結」,也是我本人一直嘗試教育大家的,就是「拍賣會只需要兩個不願意放棄的人!」 ( 有多少人參加,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。 ),仔細咀嚼這句話,可說一語道破了「拍賣會的真相」,值得大家深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