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星期五晚上,才剛忙完和本人所任職的「辛辛那提交響樂團」(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) 在紐約「卡內基音樂廳」(Carnegie Hall) 的演出,隔天星期六下午就出發坐飛機前往英國倫敦,星期天一大早抵達後,和合夥人歐陽先生會合,連袂趕到 Bonhams樂器拍賣公司「看貨」,也到其他三間拍賣公司Ingles & Hayday、Houlgate、Amati看看;在倫敦連續忙完三天,今天晚上才又飛回到美國紐約;明天一大早和我的好友,也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名弓鑑定專家 Isaac Salchow 約好見面,當天下午就得馬上趕回台灣,因為週末在台灣的「會客」行程也快「滿檔」!不趕快回去不行…。
倫敦這次的幾家樂器拍賣會,好的東西並不多。Bonhams這家公司有一支很漂亮的Eugene Sartory 鑲銀小提琴弓,標到將近三萬美元,已接近市價了,被我的同行朋友Tom Woods買去!Amati拍賣公司則都是一堆「爛貨」!(我看這家公司要生存很難,老闆Jamie自己也看不懂樂器,怎麼經營?) Houlgate 公司倒是有兩三支弓還不錯,而 Ingles & Hayday 拍賣會則是「令人失望」的業績成果,不少高檔琴都乏人問津,市場感覺有點軟!其實說穿了,還是因為「好東西不多」!值得一提的是,Bonhams 有一支看走眼的小提琴,沒鑑定出是義大利名琴 Carlo Landolfi ,估價才1000-2000 英磅(約台幣五萬到十萬元),結果以約八萬元英磅(約新台幣四百萬元)成交。這支琴尺寸較小,健康狀況也不太好,但仍然以不錯的價錢賣出。同樣的,Ingles & Hayday 也有一支早期「看走眼」的 Fagnola 小提琴,雖然琴本身並不漂亮,但是我一眼就看出來了,估價才8000英磅(約新台幣四十萬元),最後以約六萬美金(約新台幣一百八十萬)被一位電話競標者「搶到便宜」(我並沒有下手,因為東西還不夠好)。一支1890年J.A Lamy 的小提琴弓也以市價(22000美金,約新台幣六十六萬元)賣掉,除此之外,其他的則「乏善可陳」!
今晚從倫敦回到紐約甘迺迪機場的旅館 ( 明天就得回台灣 ),突然一時之間文思泉湧,手又開始癢了!想到自己師大的學弟郭威廷最近考上「芝加哥交響樂團」,感到興奮不已。雖然我和他素不相識,但打從心底卻替他感到驕傲,最重要的是,他樹立了許多人認為「不可能」達成目標的典範!尤其難得的是,他本人是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,當完兵後,才來到美國「闖天下」;以許多人的標準,認為「年紀大了才出國學音樂」,頂多就是拿個博士學位回來教琴,要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社會生存,除非你的EQ夠高(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,也了解自己的方向,「要的是什麼??!!」),也就是具備高度的智慧,正確的方向,與堅強的意志力「拼!拼!拼!」,才能夠達到的快樂結局!
各位可能不知道,其實今天在歐美的古典音樂市場,早就是「瞬息萬變」!當今世界上其實只需要30位小提琴獨奏家就夠了,因為「市場」早就飽和了,根本不缺像你和我這樣的音樂家。而許多拉得好的年青音樂家當不成獨奏家,還想「退而求其次」當三、四重奏的「室內樂」音樂家;然而這項職業,則更是典型的「黃昏事業」,舉例來說,60年代出名的「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」(Amadeus Quartet)、70年代風光的「瓜內里弦樂四重奏」(Guarneri Quartet)、80年代風光的「茱莉亞弦樂四重奏」(Juilliard String Quartet)以及「東京弦樂四重奏」(Tokyo String Quartet)、90年代的「艾默森弦樂四重奏」(Emerson String Quartet)都在不同時期「各領風騷」,再加上「鋼琴三重奏」的長青樹「美藝三重奏」(Beaux Arts Trio),如今,大都已相繼收攤解體,今天在國際上可以說快要「沒有拉室內樂這個行業」了。誠然,古典音樂是不會在世界上消失的,因為它是「有錢人」在玩的東西;只是未來會呈現「金字塔」狀,只有最頂尖的人可以生存,其餘的則會被淹沒淘汰(其實現在在哪個行業不是這樣!),真的是「僧多粥少」的最佳寫照啊!
請大家不要認為我又在「唱衰」,好像都不鼓勵大家學音樂;這樣講對我其實是不公平的!各位知道嗎?今年中國北京「中央音樂學院」的招生,小提琴竟然只有五十多位去應考,相對於全中國的十幾億人口,這樣的比例差異是十分令人吃驚的!代表學的人其實是越來越少。我覺得,培養藝術家本來就不應該是「全民運動」!它,是極少數有天份、願意犧牲奉獻自己一輩子的人生,投入「藝術」這塊領域,滿足自己和別人「那一霎那之間的感動」而已的職業。任何行業都有「市場機制」的,現在想學音樂的後輩,如果還妄想著「投資報酬率」,可奉勸各位最好「想都別想」,趁早轉行!雖然這個「藝術」的行業在中國大陸目前還有點「賺頭」,但也在快速消失之中,再加上許多學生家長都「不好搞」……。其實我個人覺得,最可怕的是那些「基礎亂糟糟」的小孩,然而卻又有「雄心大志」的家長,以為自己的兒子多了不起,他們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天天在「糟蹋」自己的寶貝。
在我的職業演出生涯中,到過日本演奏十數次,我記得當年申請入境日本時,日本政府在我的護照上面蓋簽證,上面職業欄寫著”娛樂界”(entertainer),當初心裡蠻反彈的!總覺得自己是音樂家,應該要受到尊重,稱我為”藝術家”(artist)或是”音樂家”(musician)才對;然而經過了這麼多年,其實我已完全同意日本政府把我們這一群音樂家歸類為”娛樂界”,因為我們本來就是”娛樂界”!只是我們心裡面一直把自己美化了。套句較俗氣的話,我們真的就是”古典音樂的娛樂界”!!!
我的日本同事Chika前幾天告訴我,她的一位也來自日本的好友,琴也拉得很好,來美國深造後,現在寧可在紐約當「流浪音樂家」(freelance musician),也不願意回國;因為她說:「在日本,現在一般音樂家如果只靠拉琴、教學生賺錢討生活,根本是「不可能的事」!」
所以呢,目前「考美國職業樂團」早就已經「搖身一變」,成為許多「懂得行情」音樂家們找工作、求生存的首選!當今,許多國際大賽的金牌得主,除了獲得約美金三、四萬元(新台幣一百萬元)的獎金之外,接下來的「前途」就完全要靠自己去打拼,並沒有什麼保障;事實上今天許多國際上知名樂團的團員當中,就有不少曾經是國際大賽的得主, 畢竟這才是「一輩子」穩定的工作(For Life);誠如我大學時的鋼琴老師葉綠娜所說的:「一旦考上了國外大樂團,就可以過快樂的日子(Easy Life)了」!本人今天這樣說,完全沒有(不需要)要向大家「洗腦」的意思(看事實就好了)。誠實而言,我也很祝福每一位學音樂的,都有很好的前途。本人今天只是提供現實的「市場狀況」,讓大家做參考!其實在國外,有本事的音樂家是在台上演奏的,退而求其次的只好去教書當教授,而這個現象在台灣則正好相反;在國內,沒有任何一位音樂家,能只光靠著在台上演奏就可以生存的!老實說,每一位在國外的音樂家都有一個自己的「故事」,別人是不會了解的。當然,人生「不如意十之八九」,但個人相信,只要「最後一步」站上去了,其他過程中間如何「轉折」,一點也不重要。這沒什麼好丟臉的,我在美國也曾經多年在餐廳洗過碗打工,也在街上當過清潔以及油漆工人,老實講,沒有當初那些磨練,也不會有今天「心臟強壯」的我。華人最大的缺點,就是太愛面子,只會「報喜不報憂」,又喜歡誇大自己的優點,這樣做有比較快樂嗎?舉例來說,小提琴家曾耿元當年也來考過我們「辛辛那提交響樂團」,本人當時正好當評審委員,那時候他沒拉好,第一輪就被淘汰,但他今天仍然很有成就啊!
其實在美國考樂團,就是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!必須要有人「自願退休」(因為有工會的原因,不能「強迫退休」),才會有招考的機會,何況考的人自己還得負擔機票、旅館等旅費,「所費不貲」,且通常大樂團幾百人去考是常有的事,然而卻都只有「一個缺」;考到第二名和考最後一名都是同樣(回家)的結果,有夠殘酷與現實的!我個人覺得,樂團難考就是在於「大家拉的曲目都一樣」,要在那裡面找到一位拉得最好的,以我當過多次評審的經驗,確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,因為拉的好的人實在太多了;據我所知,郭威廷單單考「芝加哥交響樂團」就考了兩次,大家有沒有注意到,其實他和另外一位同時考上的中提琴家,兩位都和「芝加哥」這個城市很有「淵源」!(我的意思是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啦!看懂了沒有!應該通常是有和「裏面」的團員上過課,因為每個樂團風格都不一樣,這也是要學習的)當然,他們一定是拉得很棒的,但當今拉得好的音樂家很多很多,郭威廷原來所任職的「密爾瓦基交響樂團」(Milwaukee Symphony Orchestra),就是離芝加哥不遠。另一位考上的呢!連暑假都還在「芝加哥交響樂團」所訓練的「芝加哥市民交響樂團」(Civic Orchestra of Chicago)當中提琴首席;再加上前一陣子「密爾瓦基交響樂團」發佈「裁員」消息,相信也讓郭威廷「有所領悟」,「危機感」上升(因為中級樂團有時會被裁員),一定要再接再厲往上考;果然,他做到了,真是替他高興!舉個例子吧!我們樂團三年前考上、來自韓國的Minyoung Baik,在考上我們樂團之前,大大小小樂團一共考了「29次」,有夠嚇人吧!這是「她自己說的」,我可沒有亂講喔!
二十多年前,紐約「曼哈頓音樂院」(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) 就成立了「樂團主修」這個學位,其實當初就是為了讓年輕一代的音樂家將來「考樂團」而設立的;來自台灣的優秀小提琴家盧冠呈,現任職「紐約愛樂」(New York Philharmonic),當年就是唸這個文憑,而且裏面有幾位老師也都教得很好。另外,多年來本人在歐美及台灣(師大和中山大學)也曾應邀舉辦過大師班,傳授演奏「樂團片段」的秘訣,學生的反應也都相當良好!
話說前幾天在英國倫敦,突然想到,在倫敦這個大城市共有五個樂團。其實,裏面的團員絕大多數就是只有兩個樂團的音樂家在到處「跑來跑去」兼差而已。倫敦生活費這麼貴,音樂家們要如何生存?唉!
最後,如果容許我以「過來人」的身份給郭先生「耳提面命」一番,我只能說,在「試用」期間(通常是一年左右,就能決定是否會成為「終身職」),練習以及音樂會時千萬別遲到,演出的曲目也都要練得很熟;看到同事也一定得微笑打招呼說「哈囉」!人要低調些,千萬不能得罪人。敝人在此也祝福、鼓勵有遠見的音樂家們:不要怕吃苦,只要方向正確,肯努力,一定能夠「心想事成」!!!